时光荏苒寒暑易,岁月变换昔与今;四十载栉风沐雨,续华章砥砺前行。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自1978年开始办学以来,始终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教学科研为中心,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生命线,以服务区域地方经济发展为自觉担当,以内涵发展为战略遵循,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发展,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实现突破,产学研结合成效显著,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充分彰显了学院向应用方向转型发展的特色。
思想引领凝心铸魂、党政协同共谋发展
发展为本,党建铸魂。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思想引领功能,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将理论学习与推动工作相结合,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将人才培养与党员作用发挥相结合。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教育。组织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活动,不断增强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组织开展“教工党员企业行”活动,引导教工党员走向社会、服务基层;有效落实“四个联系”制度,为困难学生提供精准帮扶,为学生思想成长和专业学习提供精细指导,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服务质量。坚持以党建带团建,指导团总支、学生会、学生社团创新活动载体,为学生能力提升搭建平台。严格执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深入推进党建与发展的高度融合,着力形成助推学院事业发展的“强劲合力”。
院党委高度重视学院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活动载体,着力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在学院党政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学院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2012年,院党总支荣获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2年院工会被安徽省教育工会授予“模范职工小家”称号;2013年,院工会被安徽省教育工会授予“工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何文老师被安徽省委教育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2年,张丙开老师被安徽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6年,马健老师被安徽省委教育工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16年,邵丽丽老师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2017年,邵丽丽老师获得“安徽省教育工会先进女职工”称号。
学院党委正进一步强化党建工作的政治功能,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大对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督导力度,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为学院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育人为本,创新模式,人才培养结硕果
五年来, 学院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A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全国总决赛特等奖1项,学院2014年获得教育部、人社部联合颁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五年连续获得“考研先进单位”。
1. 建设梯队协同的课程教学团队
物电学院现有教授12人,博士30余人,教师中80%以上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针对教师的研究方向、授课特点,学院共组建9个教研室,通过融合和规划相关的课程信息,形成相应的课程群,对应建立相应的课程教学团队,并提供经费支持。团队负责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培养,同时针对课程进行教学研讨,讨论确定教学大纲,并在教学中协调不同班级的教学进度;在课程实验项目设计上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并组织实施对学生学习课程和设计课程的项目答辩。经过五年的建设发展,其中2个团队成为省级教学团队,为学院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建设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为抢抓新工科发展机遇,深入推进落实学校“十三五”规划,形成本科专业内生增长动力,切实提高学院本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控制师范类专业规模,扩大工科专业规模,申报工科新专业。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学院及时修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加大对课程实践教学的学时要求,加强课堂实践环节以及实验环节的训练力度,按OBE理念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按工程项目进度安排工程类专业课程顺序,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特别聘请ICT中兴通讯企业以及相关行业的专家,就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进行充分论证。在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实验和实践学分占毕业学分比率大幅度提高。课程体系中增加设计类和企业实践类课程,强化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系统掌握,加强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考核;改进实验课的考核办法,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现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或者精品资源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10多门。另有教师利用移动学习平台“蓝墨云班课”建设多门课程资源,开设有物理与电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建设协作式的学生创新团队
创新是学院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要注重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出台了《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以学院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作为学生本科导师,按照“团队导师+本科生”的模式组建学生科研创新团队,让学生在团队中接受研究熏陶,参与项目研发,锻炼实践和创新能力,构建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工作体系。近年来,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5项,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57项,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篇,多名学生在导师团队的培养下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研究生。
4. 建设以“项目+学科竞赛”引领的课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大学生回信中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为之奋斗。”大学生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是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和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学院建立了本科生学科竞赛项目制度,设立了专项经费,对学生项目进行学院层面的支持,有效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在校内组织程序设计等学科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性的各种竞赛,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了通过“以科研促进竞赛,以竞赛锤炼能力;以学生科研竞赛促进教师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提升培养质量”的良性循环。近五年,在相关的A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全国总决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9项,省一等奖和二等奖几十项,成绩斐然。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有助于提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勇于实践、善于思考的专项人才。
5.以学风建设为龙头,大力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学院始终坚持“学生为本、学风至上”的学生工作理念,围绕以育人大局为中心工作,强化常规管理,创新运行机制,严新细实,努力工作,在推进学生工作规范化、品牌化和精细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
学院成立了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和学风督查队,对学风建设进行指导和监督,推行“无手机课堂”,开展“五早”系列活动,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做到严格课堂考勤制度、严格学习过程评价、严格考风考纪教育、严格毕业资格审查。组织开展新老生经验交流会、考研经验交流会,鼓励学生积极准备考研,切实将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学习和专业发展上来。
凝练特色,整合方向,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1. 以科研平台建设为重点,打造优秀学术团队
科研平台建设是高校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科学研究、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基地,是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与学科内涵建设的关键。
近年来,学院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打造了校地合作平台“阜阳大数据研究及应用中心”以及校级创新团队“量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区块链技术在农业领域创新应用研究中心”,这些平台的建设与创新团队的发展,为学院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了学科实力。学院于2017年获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标志着学院的学科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为学院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快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步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独行者疾,众行者远。要形成持续的研究能力和保持稳定的研究方向,在研究上形成优势,还需要凝聚科研团队。由陈曙光教授带头的9人团队协力合作建立阜阳智慧研究院,立足阜阳市城市布局、支柱产业、发展重点、在建项目多元融合,发挥信息化手段“加乘效应”来促进阜阳城市产业和实体经济的“换道超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学术团队科研能力。
2.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学院办学能力和水平。经过五年多的建设发展,学院构建了一支以教学、科研为主,兼具实践型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7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25人,32.46%;35岁以下的教师36人,占46.75%。学院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考核管理、激励保障等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工作载体,完善服务体系。教师队伍的数量增长和结构优化支撑了学院办学规模的需要,支撑了本科生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支撑了学院科研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提升了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人才队伍的建设,使得学院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以及学科竞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3.基础研究成果丰硕
近年来,学院研究团队承担了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院教师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59篇,其中SCI/EI收录文章153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3项。在物联网研究、大数据处理、信息计算科学、功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突出研究成果。
校企合作,服务社会,产学研结合见成效
1.开辟校企深度合作新途径,育人与科研环境明显改善
2016年,我校入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以及通信工程专业与合作企业密切联系,采取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和派出学生进入企业学习两种方式相结合,按照“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的原则,共建相关专业课程,层层递进地实现学生职业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学过程中涉及的项目案例、毕业设计等题目均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多以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来源于行业企业的产学研项目和委托开发项目,行业企业专家也参与了部分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积极引入的校外实践资源,使行业企业成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与受益主体,也充分体现产学深度合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利用教学改革和科研中的成果,带领部分优秀学生,主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产学研成果突出,近两年承担企业项目经费超过350万元;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企业为青年教师挂职培训锻炼提供机会,企业导师全程指导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实习与实践,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系兼职教授,部分直接参与教学,借助企业人才、技术和设备资源优势,使教学效果逐年提高。应用物理学专业凭借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省内外20余家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了实习、企业实训环节的教学质量。电子类专业学生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针对工程实践需求的培养目标,进行行业、企业生产实训、项目实践的项目选题,以项目为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其综合工程能力,实现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培养的目标。另一方面,借助中兴通讯在应用项目开发等方面的力量和经验,对学院教师进行相关技术的短期培训,通过“企业走进课堂、教师深入行业”的形式,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增强了师资实力,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能力发挥了明显作用。
2.发挥应用学科特点,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学院不断推动成果转化,支持地方建设,立足阜阳,面向皖西北,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依托阜阳市政府加快推进阜阳师范学院成果转化的有利形势,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与水平,全院教师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了17个横向研究项目,获项目经费达1260万元。内容涉及大数据分析、信息安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通过合作,明显提升了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院办学影响力。同时不断推进科学普及,协助省、市科协成功举办多次科普活动周、科普日等系列活动,为中、小学生做科普讲座,数次面向社会开展了新技术及应用的相关科普培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砥砺奋进,逐梦远航。学院上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扎实的作风,牢记初心,阔步前行,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撰稿:张朋 图片:何文 学院审核:李季 宣传部初审:亓迪 终审:张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