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工作

当前位置: 亚新(中国)官方网站 >> 党建工作 >> 意识形态工作 >> 正文

2024暑期三下乡|金柳摇曳致富梦 巧手编织幸福图

发布日期:2024-08-28    作者:     来源:     点击:

7月10日至17日,阜阳师范大学商学院“柳兴惠农”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安徽省阜南县黄岗镇等地探索柳编文化,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分类归纳等方式对黄岗柳编产业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出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及模式。

探寻淮河两岸,触摸杞柳风采7月10日,在当地村民的介绍下,实践团队走进黄岗镇的杞柳种植区,跟随当地村民仔细观察杞柳的生长情况,杞柳种植在拦水坝下潮湿的滩涂地里,数量多,生长茂密,临水而居的杞柳伴随着河流的蜿蜒,点缀着两岸,带来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深入杞柳林,实践团队进一步与村民深入交流,观察到杞柳的生长细节:土地肥沃、疏松且排水良好;种植间距适中,生长空间足够;条粮间带中按穴种植,每穴插条3到4根,边坡栽植则主要在河道、沟渠等近水源的地方进行。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蒙洼蓄洪区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7月11日,实践团在指导老师张雪梅、张宇、刘丽的带领下来到王家坝,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实地参观了王家坝闸、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感悟王家坝精神的深刻内涵。“我们去到淮河河畔的王家坝抗洪纪念馆,这是一次深深打动人心,难以忘怀的红色之旅。”商学院实践团成员李善华回想此次实践活动,心中感慨万分。成员程思涵表示,了解淮河治理、抗洪抢险、生产自救等光辉历程,深刻体悟到蒙洼人民长期以来与洪水抗争的艰辛和“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内涵,“千里淮河,沧桑蒙洼,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同舟共济,风雨战歌。”

对话手艺人间,构建“互联网+非遗”7月12日,为了充分了解阜南柳编的现状,团队成员来到永兴工艺品研发中心参观。在琳琅满目的货架间,研发中心负责人张师傅向团队成员介绍阜南柳编的深厚历史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如何让阜南柳编走出阜阳面向全国人民,是他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实践团队成员在与张师傅交流学习后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结合互联网渠道,传承发扬传统非遗。通过直播、游戏等方式让柳编借助互联网载体重新焕发生机,形成“互联网+阜南柳编文化”生态圈。团队成员建议录制不同的产品的编织视频,详细讲解编织技艺,并通过抖音、小红书、微博、哔哩哔哩等社交平台传播,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手段扩大宣传范围,让阜南柳编文化和国内民众产生共鸣,实现阜南柳编的文化增值。

深入乡村非遗,青春挺膺担当7月14日—7月15日,团队成员前往阜南黄岗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工厂、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深入调研阜南柳编现状,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2份。团队成员与公司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了柳编产品的市场前景、创新设计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工艺对。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阜南柳编技艺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技艺传承困难、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力不足等。对此,团队成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如加强技艺培训、推动产品创新、拓展销售渠道等。通过这次调研,团队成员不仅对阜南柳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团队成员希望借助青春的力量,为发扬传统非遗贡献一份力量,让非遗文化在乡村焕发新的生机。

(撰稿:张宇 李卉卉 图片:李善华 审核:宋东锋)